
江西景德镇珠山天后宫名胜发掘简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江西省文物考古连络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连络所
一
大略
天后宫名胜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中华南路中段与戴家弄交叉路口东北角,西距昌江约680米,南距南河2.5公里,西北距离御窑厂南门650 米,属景德镇老城区中心性带(图一)。
图一 名胜位置暗示图
天后信仰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带。既往连络觉得,景德镇天后宫为清初福建籍工商全球所建,亦为福建籍工商同乡会和同乡义学所在地,故又称“福建会馆”“三山书院”[1]。
伸开剩余97%2024年4~6月,为厘清天后宫始建年代和细化树立历史,深化理解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全球营业网络框架下的东谈主群交往及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变成经由,揭示并深描景德镇瓷业社会的绽放性特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连络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连络所组成聚会考古队, 对天后宫名胜进行了主动性发掘,共布探方2个,本色发掘面积45.4平常米,揭暴露明代至近现代多期建筑遗存,出土了荒谬数目的陶瓷标本,为研究景德镇天后宫的兴废提供了热切材料。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二
地上遗存、布局还原与探方漫衍
名胜地表密布现现代建筑,可供发掘的旷地仅有周路口派出所老楼两侧,在此差别布设探方T1、T2。为初步预判探方在天后宫合座建筑中的位置,在考古发掘前和发掘时期抓续对地上遗存进行了探望。根据探望效果,联结既往连络,初步臆测还原了天后宫晚期建筑的浅显布局。
图二 井(由东南向西北摄)
图三 周路口派出所老楼前柱础(由西南向东北摄)
根据当地住户、 连络者指认及现场判断,天后宫名胜地上古代遗存至少包括井(图二)、柱础(图三)与天后宫正殿南壁、北壁(图四)、东壁(后壁)拐角及正殿前台阶位置下压砖砌基础等[2]。据正殿南北壁走向测量,天后宫原应面向昌江标的,标的250°。航拍高傲,在不甚规则的街区形态中,天后宫名胜的地表遗存均在一个较为规整的空间规模内,这似可视为古今重迭型城市中的“印子”。既往连络提到过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中天后宫的一些测量数据:“建筑 全长66、 宽26.3米……正殿长16、宽14.4米……”[3]其中“正殿宽14.4 米”,与地发达有正殿南壁、 北壁墙内距离数据高度吻合;同期,“建筑全长 66、宽26.3米”这一数据,与航拍所见“印子”的长度、宽度也浅显吻合。故臆测这些数据起原相对可靠,同文其他数据或亦可运用。此外,亦实地踏查了景德镇其他明清会馆建筑四肢参考。详细上述贵府,初步绘制了天后宫名胜被现现代建筑“轻松叠压”前“终末一期”的布局情况[4]。据此,臆测 T1 为中段建筑(享堂或议事厅)前列南侧部分,T2位于正殿前列北侧(图五)[5]。
图四 正殿北壁及门(由北向南摄)
图五 天后宫平面布局初步臆测还原图
三
地层堆积
为尽可能扩大发掘面积,未按正标的布方,T1、T2标的均为340°。其中,T1位于周路口派出所老楼西南侧,布方面积20平常米,后向(东)南边向扩方2米×3.7米, 本色面积27.4平常米。以T1西(南)壁剖面为例先容地层(图六)。
图六 T1 西(南)壁地层剖面图
第①层:全方漫衍,厚0.06~0.12米。浅灰白色混凝土,精好意思,包含极一丝塑料、垫饼。其下叠压F1、F3。F1为现代房屋,以其为中心有房表里堆积和房下垫土多层, 编号为F1①、F1②及T1②a、②b、③a、③b、③c、④、⑤、⑥a、⑥b,均出土现代遗物,为现代层。G4 启齿于 F1②层下,F5 启齿于②b、⑥a 层下,F6 启齿于②a、⑥b层下,余不赘述。
第⑦a 层:漫衍于探方西南部, 厚 0~0.22米。深灰褐色粗沙土,较疏松,包含瓷片、垫饼、匣钵等。热切出土物有 20 世纪初铜钱。臆测此层性质为 F5 垫土层。其下叠压 F7、H2。
第⑦b 层:漫衍于探方西南部, 厚 0~0.22米。深灰褐色粗沙土,较疏松,包含瓷片、垫饼、匣钵等。臆测此层性质为 F5 垫土层。其下亦叠压 F7。
第⑧层:漫衍于探方西南部,厚 0~0.1 米。深褐玄色粗沙土,较精好意思,包含一丝瓷片、垫饼等。
第⑨层:漫衍于探方北部,厚 0~0.15米。深褐色粗沙土,较疏松,包含较少瓷片、垫饼、匣钵等,其中有“大清乾隆年制”款瓷片。
第⑩层:探方西北角剖解沟内均有漫衍,厚 0.15~0.25 米。深棕色粗沙土,疏松,包含多数匣钵、瓷片、瓦片等,其中有“大明嘉靖年制”款瓷片等;匣钵相较表层数目剧增,计较 602 片,重 58.82 千克。
第⑪a层:探方西北角剖解沟内均有漫衍,厚 0.38~0.47 米。深玄色粗沙土,疏松,包含多数瓷片、垫饼等。
第⑪b层:探方西部剖解沟内均有漫衍,厚 0.05~0.1 米。浅青灰色黏土,较精好意思,包含较少瓷片、匣钵等。
第⑪a、⑪b 以下地层暂未发掘。
四
主要遗迹
本次发掘清算遗迹26处,其中房址9处,墙4谈,沟4条,灰坑2个,其他遗迹7处。有3处房址(F7、F6、F5)较为热切,此处仅先容 F7、F6[6],F5 情况另见后续评释[7]。
(一)F7
F7 位于 T1,启齿于第⑦a、⑦b、⑧层下,叠压第11〇b 层。未皆备揭露。已揭露部分南北长4.9、东西宽 2 米。从已发掘部分来看,F7 包括墙、大地、拦土(疑似)、柱础、排水沟、洞坑等遗迹。同期,在局部发掘中,揭暴露与 F7 联系的 8个地层堆积(图七、八)。
图七 F7 平、剖面图
墙 1 谈(Q2)。位于 F7 南部,标的 250°。已发掘部分平面呈长条形,长 2、宽 0.45 米,墙体砖层残高约 0.11 米。墙基为挖槽起建,西北侧压槽宽 0.18~0.2 米, 东南侧压槽宽 0.18~0.26米,未发掘到底,压槽深度省略。墙基由乱毛石干砌,墙基以上部分由青灰砖平砌,部分青灰砖长 26、宽 13、厚 5 厘米。
图八 F7 清算情形(由东北向西南摄)
大地 1 处(F7dm1)。位于 Q2 北侧,标的250°。已发掘部分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约0.84、南北残宽约 0.34 米。南部为一行青灰砖平铺,北部由窑砖立放铺成,铺砖通缝标的与房屋进深标的一致。青灰砖长 20~23、宽约 13 厘米,窑砖长 6~16、宽 3~5 厘米。臆测为谈路大地。
拦土 1 处 (F7lt1)。位于 Q2 北侧。标的250°。已揭露部分平面为长条形,长 2、宽 0.4~0.44、高 0.35 米。由歪邪正石板、砖块干砌而成,名义袒护一层由糯米、石灰、沙石等夹杂而成的加固层。其与现在发掘所见墙体结构均不疏通,臆测为拦土。
柱础 1 个(F7zc1)。位于 G1 南侧。由落魄两层灰白色石块组成。表层石块平面呈方形,侧面为中段略饱读的弧形,东北面有残损,其余各面均饰有卷草纹,顶部边长约 0.34、中段最宽处边长 0.42、底部边长 0.38、高 0.32 米。基层石块平面比表层略大,顶部稍平,侧面为略向内收的歪邪正大然面,顶部平面长 0.52、底部平面长 0.5 米,宽度因未皆备揭露省略,高 0.18 米。基层石块下面平铺砖、石板。
磉墩 1 个(F7sd1)。位于 F7 柱础(F7zc1)下面。已揭露部分平面呈长方形, 长 0.76、宽0.56 米,因未发掘到底,高度省略。磉墩区域土色偏黄,其外围夯土区域土色偏灰黑。
排水沟 1 条 (G1)。位于 F7 北部。标的250°。已揭露部分平面呈长条形,长 1.5、外宽0.5、内宽 0.2、深 0.19 米,由底板、侧壁、盖板组成。底板、盖板均为青灰砖,侧壁由 5 层窑砖、青灰砖混砌,壁内侧使用灰浆勾缝。底板青灰砖长约 19、宽 12~14、厚约 4 厘米,侧壁砖长 6~14、宽 5~12、厚 1.5~6 厘米,盖板青灰砖长 22~24、宽 10~14、厚 3~4.5 厘米。
洞坑 2 个。F7k1 位于 F7 中部、F7k2 北侧。平面近圆形,剖面为长方形。坑壁直,底面平整,加工萍踪彰着。口径 0.24~0.26、深 0.3 米。F7k2 轻松拦土。平面阵势呈弓形,剖面呈长方形。坑壁直,底面平整,加工萍踪彰着。口部长0.26、宽 0.2、深 0.31 米。
F7 联系堆积可分 8 层。
F7①a 层:漫衍于 Q2 北侧。厚 0.12~0.32米。浅褐黄色粗沙土,较精好意思,水平状漫衍,包含瓷片、垫饼、匣钵、砖、瓦、石等。出土瓷片年代主要为明代晚期,臆测为 F7 大地下垫层。
F7①b 层:漫衍于 Q2 南侧。厚 0.2~0.35 米。深褐黄色粗沙土,较精好意思,水平状漫衍,包含多数瓷片及一丝垫饼、匣钵等。出土瓷片年代主要为明代晚期,臆测为 F7 大地下垫层。
F7②~⑥层:厚 0~0.05 米。较疏松深灰玄色粉沙土(F7②、④、⑥)、精好意思浅褐黄色黏土(F7③、⑤)断绝铺垫而成,果然无包含物,臆测均为 F7 灰土垫层。
F7⑦层:厚 0.09~0.19 米。精好意思浅褐黄色黏土,坡状漫衍,出土一丝明中晚期瓷片。性质应亦为 F7 灰土垫层。由于 F7 叠压明中期地层⑪b 层,F7 联系垫层出土遗物主要为明代晚期,故臆测其变成年代为明代晚期。
(二)F6
F6 位于 T1,启齿于第②a、⑥b 层及 F5 下。未皆备揭露。已揭露部分平面为曲尺形,南北长 4、东西宽 5 米,揭暴露墙、柱础、大地、台阶、排水沟等遗迹(图九、一O)。
图九 F6 平、剖面图
墙 1 谈(Q1)。位于 F6 北部、东部。已发掘部分平面呈曲尺形, 由两段墙链接而成,东南—西北向墙标的 340°,东北—西南向墙标的252°, 两墙夹角约 92°。两墙落魄宽度均不一致。东南—西北向墙长 2、下部宽 0.48、已揭露部分高 0.36 米, 上部向东北侧缩窄至墙宽0.42、残高 0.19 米。东北—西南向墙长 3.9、下部宽 0.5、已揭露部分高 0.64 米,上部向西北侧缩窄至墙宽 0.42、残高 0.18 米。揭露墙基局部名义,其由歪邪正石板、石条铺垫而成。墙基以上部分使用“乱砖墙”作念法,先卧砖平砌空腹墙,后内填碎砖、碎石、泥沙,用砖以窑砖为主,兼有一丝青灰砖。窑砖、青灰砖均无固定尺寸。
图一O F6 俯瞰(上为东北)
柱础 1 处(F6zc1)。位于 F6 已揭露部分东部,Q1 东侧。石质,名义呈青灰色。平面呈方形,四角刻凹入的双卷瓣,似海棠线脚。侧面为中段略饱读的弧形,各面均雕塑纹饰,上部为莲瓣纹,中段边框为螭虎纹,主体为缠枝花草纹。顶面边长 0.38 米, 础身最宽处边长 0.52 米,因未揭露到底,高度省略。
大地 2 处。F6dm1 位于 Q1 东侧。砖红色三合地皮面,已揭露部分残长 1.6、宽 1.1、最厚约0.04 米。名义刻划有直线纹和斜向方格纹。其中,两条直线纹呈东南—西北向,标的 340°,间距为 0.34 米;另两条直线纹呈东北—西南向,标的 250°,间距 0.7 米。斜向方格纹在直线纹东侧施加, 单个格纹阵势近正方形, 边长 0.16~0.18米。F6dm2 位于 F6tj1 东侧。灰白色三合地皮面,已揭露部分残长 1.86、宽 0.66、最厚约 0.04 米。名义刻划直线纹和斜向方格纹, 单个格纹阵势近长方形,长 0.17~0.2、宽 0.14~0.17 米。
台阶 1 处(F6tj1)。位于 F6 已揭露部分北部。砖铺台阶基础,已揭露部分包括二级台阶。第一级台阶基础宽 0.42、立面高约 0.15 米。第二级台阶已揭露部分宽约 0.25、 立面高约 0.15米。台阶为外侧平砖顺砌、里面填土筑成。
排水沟 1 处(G2)。位于 Q1 南侧。东北—西南向,标的 254°。已揭露部分平面呈长条形,长 1.5、外宽 0.32、内宽 0.15、深 0.17 米。由侧壁、盖板组成,侧壁由窑砖、卵石夹杂砌筑,名义拒抗整。盖板为青灰砖,条面链接、平放铺设,盖板与侧壁之间用灰浆黏合。砖长 24~27、宽 12~25、厚 6 厘米。
F6 柱础呈现出彰着的清代早中期格调,联结地层关系和 F6 结构, 臆测其合座变成年代为早晨中期。
五
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以陶瓷为主,陶瓷种类主要包括青花瓷、白瓷、青瓷等。现时程德镇陶瓷连络分期框架体系较为熟悉,故联结地层堆积与出土物情况,可将 T1 堆积单元分为五组,对应五个期段。按地层单元遴荐代表性器物先容如下。
图逐一 瓷器
1、5、6. 青花碗(T111〇a ∶ 2、T1⑩ ∶ 3、T111〇a ∶ 8)
2、8. 白釉盘(T111〇a ∶ 7、T1⑩ ∶ 4)
3、7. 青花杯(F7①a ∶ 5、T111〇a ∶ 3)
4. 青花盘(T1⑩ ∶ 1)
(3、5、7 为 1/3,余为 1/4)
(一)第一组地层包括11〇a、11〇b,其出土物面庞与明中期诸多千里船出水陶瓷面庞附进,臆测其年代为明正德至嘉靖初期[8]。
图一二 青花碗(T1011a:2)
图一三 青花碗(T1011a:8)
青花碗 标本 T1⑪a ∶ 2,可还原。敞口,尖圆唇,斜曲腹,圈足,口底比例较大,足墙内斜,足心了得。白釉泛青,釉面多气泡,裹足刮釉。器身以青花勾画渲染技法躲闪,青花发色合座清淡,局部有铁斑。外壁一圈主体纹饰为缠枝莲托八宝,下承一周如意云头,内底绘折枝花草。口径 18.6、足径 6.8、高 6.2 厘米(图逐一 ∶ 1、一二)。标本 T1⑪a ∶ 8,可还原。敞口,曲腹,圈足较窄,口底比例较大。白胎,局部生烧发红。白釉泛青,裹足刮釉,局部有缩釉阵势。青花发色较暗,外壁、内底绘简化的叶片纹。口径 14.8、足径 6、残高 5 厘米(图逐一 ∶ 6、一三)。
图一四 青花杯(T1011a:3)
图一五白釉盘(T1011a:7)
青花杯 标本 T111〇a ∶ 3,可还原。敞口,尖唇,斜直腹略曲,隐圈足。白釉呈乳浊状,局部有棕眼。内底有环形涩圈,外底露胎。青花发色较渺茫,仅在外口沿绘一圈苟且的叶片纹。口径 6.8、足径 2.1、高 3.2 厘米(图逐一 ∶ 7、一四)。
图一六青花碗(T1⑩:3)内底
图一七青花碗(T1⑩:3)外底
白釉盘 标本 T111〇a ∶ 7,可还原。侈口,腹部斜直,圈足较高、窄。白釉肥厚、泛青,局部缩釉。裹足刮釉,内底有玄色落渣。口径 20、足径11、高 3.8 厘米(图逐一 ∶ 2、一五)。
(二) 第二组地层包括 T1⑩、F7①a、F7②~⑦等。该组单元瓷器合座魄调与 2007 年不雅音阁第三期嘉靖时期遗物[9]附进,臆测其年代为明嘉靖时期。
图一八青花碗(F7①a:6)
图一九 青花杯(F7①a:5)
青花碗 标本 T1⑩ ∶ 3,下腹及底部残片。曲腹,圈足,挖足过肩,底微凸。通体施白釉,裹足刮釉。主要以青花翰墨躲闪,内底蕉叶纹双圈款内书“长寿高贵金玉满堂”,外底写有钱文神情的“福寿康宁”。足径 4.2、高 3.2 厘米(图逐一 ∶ 5、一六、一七)。标本 F7①a ∶ 6,口沿及上腹缺失,下腹曲,圈足,底部微上凸。通体白釉泛青灰,裹足刮釉。青花发色渺茫,内底绘“壬”字云纹,外壁残留花草纹。足端粘砂彰着,局部有火石红。足径 4.6、残高 3.2 厘米(图一八)。
图二〇 青花盘(T1⑩:1)
图二一 白釉盘(T1⑩:4)
青花杯 标本 F7①a ∶ 5, 腹部及底部残片。腹部较浅,上腹斜直,下腹微曲,圈足较窄。白釉泛青,釉面气泡密布,裹足刮釉。青花有晕散。外壁绘缠枝葡萄纹,内底饰苟且的花草纹,外底书“大来岁造”款。足径 3.9、高 3.8 厘米(图逐一 ∶ 3、一九)。
青花盘 标本 T1⑩ ∶ 1,可还原。敞口,圆唇,曲腹,圈足内斜。白釉肥厚乳浊,裹足刮釉,局部缩釉。青花发色灰蓝带紫。内底绘松竹梅,内壁饰竹叶纹一周,外壁绘缠枝灵芝,外底双圈内书“大来岁造”款。足端局部有粘砂,底部微下凹。口径 14.1、足径 7.8、高 3 厘米(图逐一 ∶ 4、二O)。
白釉盘 标本 T1⑩ ∶ 4,可还原。侈口,圆唇,斜曲腹,圈足内斜,底部微下凹。通体施白釉,呈乳浊状,内底棕眼较多,口沿一圈脱釉,裹足刮釉,足端有火石红。足底青花双圈弦纹内书“大明嘉靖年制”款。口径 16、足径 8.5、高3.9 厘米(图逐一 ∶ 8、二一)。
(三)第三组地层主要有 F7①b 等,出土陶瓷器与万历号千里船[10]出水器物格调接近,臆测其年代为明万历晚期至崇祯时期。
图二二 瓷 器
1、4. 青花碟(F7①b:7、F7①b:9)
2、3、6.青花碗(F7①b :5、T1⑥b: 1、F7①b:8)
5、12.青花杯(T1⑦a:33、F7①b:4)
7. 青花烛台(T1⑤:1)
8.黑彩小瓶(T1H1:1)
9. 研磨杵(T1⑦a:34)
10.青花器盖(T1⑦a: 1)
11.青花瓶(T1②a:16)
(5、8、9、11、12为1/2,余为 1/3)
青花碟 标本 F7①b ∶ 7,可还原。敞口,尖圆唇,曲腹,浅圈足。白釉廓清,裹足刮釉。内口沿以青花饰菱格锦纹,内底绘魁星点斗纹,青花发色素雅。外底满釉,可见彰着的跳刀痕。口径13.5、足径 8.6、高 2.7 厘米(图二二 ∶ 1、二三)。标本 F7①b ∶ 9,可还原。敞口,圆唇,斜曲腹,圈足浅,底部微了得。白釉泛青,较乳浊,施釉近足,外足墙多有缩釉痕,足底无釉,有跳刀痕。里面以青花四肢躲闪,青花发色渺茫,口沿绘菱格锦纹,内底双圈弦纹内绘“寿”字纹。口沿和内壁粘砂较多,内底心粘连窑具残块。口径12、足径 4.4、高 2.8 厘米(图二二 ∶ 4、二四)。
图二三青花碟(F7①b:7)
图二四青花碟(F7①b:9)
青花碗 标本 F7①b ∶ 5,底部残片。内底上凸,圈足。白釉泛青,裹足刮釉。青花发色偏灰,内底绘团螭纹。釉面有缩釉孔,外底可见跳刀痕。足径 5.5、残高 1.5 厘米(图二二 ∶ 2、二六)。标本 F7①b ∶ 8,圈足残片。白釉肥厚,局部有棕眼。青花发色偏灰,有浓淡之分。内底绘策杖高士图,外底书“成化年制”双圈款,可见彰着的跳刀痕。足径残约 5.4、残高 1.6 厘米(图二二 ∶ 6、二七)。
图二五青花杯(F7①b:4)
图二六青花碗(F7①b:5)
青花杯 标本 F7①b ∶ 4,可还原,稍变形。侈口微折,尖唇,上腹斜直,下腹内收,圈足内斜,挖足过肩。底足无釉粘砂,局部有火石红。白釉泛青,呈乳浊状。青花发色渺茫,内底绘折枝斑纹,外壁残留两个团花。口径 5.2、足径 2.4、高 3.5 厘米(图二二 ∶ 12、二五)。
图二七青花碗(F7①b:8)
图二八青釉碗(T1⑨:1)
(四)第四组地层包括 T1⑧、T1⑨,出土物较少,但器物年代跨度较大,与落马桥窑址第四~七期中明末、早晨期、清中期及晚期器物[11]类似,臆测本组年代为明末至清同治时期。
青釉碗 标本 T1⑨ ∶ 1,下腹曲,圈足,足墙直。白胎精采,胎体较厚。外壁施粉青釉,里面及外底施白釉。裹足刮釉。外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字款。足径 3.8、残高 2.5 厘米(图二八)。
(五)第五组地层包括 T1⑦a、⑦b 等,地层中出土有近代器物等,臆测本组地层年代为晚清至 1949 年昔时。
图二九青花器盖(T1⑦a:1)
图三〇 研磨杵(T1⑦a:34)
青花杯 标本 T1⑦a ∶ 33,可还原。敞口,方唇,腹斜直,下腹内收,圈足较宽。白釉泛青,局部缩釉,裹足刮釉,足端平切。青花发色浓艳偏灰,有晕散。表里壁绘灵芝花草纹,外底有花押款。口径 6.1、足径 3.3、高 3.2 厘米。清谈光—光绪时期产物(封二 ∶ 3;图二二 ∶ 5)。
图三一“宣统三年”铜钱(ZC3:2)
图三二 “宣统三年”铜钱(ZC3:2)钱背
青花器盖 标本 T1⑦a ∶ 1,可还原。平沿,盖面折角下凹。白釉泛青,与罐身来去处露胎。口沿绘波涛纹,内底绘菊瓣纹,青花发色浓艳。顶径 6、底径 9.7、高 2 厘米。清同治—光绪时期产物(图二二 ∶ 10、二九)。
黑彩小瓶 标本 T1H1 ∶ 1,完好。唇口,束颈,扁腹,腹径大于口径,下腹内收,平底略方。通体白釉,口部施酱釉,内壁无釉,使用玄色釉上彩在一侧写有“清冷散”,另一侧写有“永赋田万寿全”。口径 1.6、腹径 2.1、底径 0.6、高 3.7 厘米。20 世纪早期产物(封二 ∶ 1、2;图二二 ∶ 8)。研磨杵 标本 T1⑦a ∶ 34,下部残件。下腹处最宽。杵身扁圆状,上部施白釉,内壁及研磨部位露白胎。下腹最大径 6.8、残高 4.5 厘米。20世纪早期产物(图二二 ∶ 9、三O)。
图三三 青花瓶(T1②a : 16)
铜钱 标本 ZC3 ∶ 2,出土于 3 号柱础石之下、磉墩之上。钱面线圈内为蟠龙图案,线圈外落魄右左分列“大清铜币”四字。钱背线圈内为“十文”二字,线圈外上部为“宣统三年”四字,下部为“百枚换银币一圆”。直径 2.7、厚 0.21 厘米(图三一、三二)。
(六)现代层出土、地表网络及调研得到的一些早期遗物,关于研究天后宫区域东谈主群行径时刻亦挑升旨。
青花碗 标本 T1⑥b ∶ 1,下腹及底部残片。曲腹,圈足。白釉莹润,裹足刮釉。内底绘团状的火珠龙纹,外壁可见四爪龙纹的局部。足径 4.4、高 3.2厘米。清乾隆时期产物(封二 ∶ 4;图二二 ∶ 3)。
青花瓶 标本 T1②a ∶ 16, 下腹及底部残片。下腹斜直,隐圈足,足墙较窄。白釉肥厚乳浊,局部缩釉,裹足刮釉,足端有火石红。青花发色渺茫。外壁残存牡丹纹,外底书“康熙年制”款。足径 4.5、残高 4.6 厘米(图二二 ∶ 11、三三)。
青花烛台 标本 T1⑤ ∶ 1, 仅存上部柱状残件。合座呈长柱形,上窄下宽,里面中空不到底。白釉泛青,密布气泡。青花发色素雅,线描缠枝忍冬纹。底径残约 4.7、残高 12.7 厘米。清谈光时期产物(图二二 ∶ 7、三四)。
图三四青花烛台(T1⑤:1)
“天”字石匾 T2 清算地表时发现,应为“天后宫”石匾残块[12]。残存部分平面近长方形。石匾四周饰长方形单线框, 框内正中双钩线刻行楷“天”字。残长 51、宽 53、厚 5 厘米(图三五、三六)。
图三五 “天”字石匾拓片(约1/8)
“苍岩会” 石碑位于天后宫北墙门外大地,现为大地踏石。平面呈长方形,暴露大地部分长 160、宽 86、厚 8 厘米。碑阳有一圈委角长方形单线框,碑首由委角长方形双线框围住碑题;碑题横行双钩线刻楷书“苍岩会□”,每字高约 9 厘米。下方碑文为竖列阴刻楷书,笔迹磨损严重,仅可辨“圣母”“夫”“贡”“于”“际”“以”等字,每字高约 2.8 厘米(图三七、三八)。
图三六 “天后宫”石匾老相片 (引自《千年窑火》)
“新造祖殿”石碑 2 块。原取自天后宫名胜, 现藏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翻新中心陶瓷风气博物馆。石碑 1,平面呈正方形,边长 31.5、厚 6 厘米。碑文阴刻描朱,内容为“新造祖殿」会首刘永菴」工作陈元楷」监造刘谦福」乾隆甲寅年季」夏月榖旦立”(图三九)[13]。石碑 2,平面呈正方形,边长 31.5、厚 6 厘米。碑文阴刻描朱,内容为“新造祖殿」会首刘永菴」工作陈元楷」督造刘谦福」乾隆五十九年」六月念九日立”(图四O)。
图三七 “苍岩会”石碑
六
结语
详细以上遗迹、 遗物情况和地层关系,天后宫名胜发掘区域浅显可分五期, 差别为明中期、明晚期前段(明嘉靖)、明晚期后段(明万历晚期至崇祯)、明末至清晚期、清晚期至 1949 年。这次发掘规模内未见较明确的万历前期堆积。
图三八“苍岩会”石碑拓片(约1/12)
这次发掘揭暴露三期相比主要的建筑遗迹,差别为明晚期前段的 F7、早晨中期的 F6、20 世纪早期的 F5。三房址平面和叠压轻松关系高傲,部分早期建筑结构被后期建筑始终沿用。如 F5、F6、F7 各有一柱础,时间不同,但柱础平面组成直角三角形, 显为后期运用早期建筑的效果;航拍相片及测量效果高傲,Q2(F7)和天后宫地发达有正殿南墙处于归拢直线(图五);Q2 砖墙部分宽 0.45 米, 和现有地表正殿南墙 0.43 米的厚度接近;此外这次发掘出土的 20 世纪早期建筑 F5 柱础贴 Q2 而建,标明清代以后的天后宫建筑均运用了 F7 的墙体。
图三九 “新造祖殿”石碑1 拓片(约1/4)
现在揭露的 F7 局部结构,修筑规整慎重,墙体限度大, 应是清代天后宫的前身建筑,臆测天后宫很有可能始建于明代晚期[14]。F7 室内及大地垫土均为嘉靖时期,如将室外堆积F7①b视为明晚期晚段的修葺效果,则天后宫的修建年代最早或可至嘉靖时期。这一年代接近隆庆开海的年份(1567 年),或反应出景德镇与福建沿海关系的加强恰是时间大趋势下的产物。
图四〇“新造祖殿”石碑 2
按照现有左证, 天后宫的历史有几个较为热切的节点。第一,殷弘绪在《饶州书简》中曾说起天后宫[15],这是文献材料提供的热切时刻节点,讲未来后宫的修建不晚于清康熙时期;这次发掘标明, 殷弘绪所见天后宫修建年代或可更早。第二,“新造祖殿”石碑标明,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天后宫阅历过一次大限度修缮;这次发掘的 F6 的柱础及墙体,讲明早晨中期仍是有过较为热切的修缮、改建行径。第三,都门博物馆藏清晚期青花御窑厂图圆桌面有 “天后宫”(图四一)[16],这标明了清晚期天后宫的存续。第四,这次发掘标明,20 世纪早期,天后宫局部仍有增补柱础、铺设大地等较为慎重的修缮行径。
图四一 清晚期青花御窑厂图圆桌面局部
发掘中较为值得温顺的问题至少有三点:(1)探方第⑩层出土了多数匣钵残片。第⑩层与 F7 垫土层为明嘉靖时期, 这标明修建天后宫建筑之前, 此处有可能是陶瓷分娩地点;此层出土的“大明嘉靖年制”款瓷片(T1⑩ ∶ 1)和T2 地层出土的嘉靖款瓷片(图四二、四三),标明此处很有可能是接收“官搭民烧”方式的分娩地点。(2)天后宫的房址提供了热切的景德镇明清建筑实例,其挖槽奠石为基、上以砖砌的作念法,具有场合特质,是当地工匠吩咐窑业堆积太厚、地基不稳的建筑方式;乱砖墙(碎砖墙)的制作要领亦具江南特质。(3)天后宫几处排水沟的计算和调动,显暴露景德镇城市、建筑排水体系“毛细血管”的发展变迁,关于连络景德镇瓷业城镇的合座排水网络,具有热切价值。
图四二天后宫 T2出土“大明嘉靖年制”款瓷碗(T2⑦:2)内底
图四三天后宫T2出土“大明嘉靖年制”款瓷碗(T2⑦:2)外底
附记:考古发掘证照为考执字(2024)第(499)号。本样式学术参谋人为秦大树、王光尧、汪勃、孙键、栗建安、张文江、江建新、魏青。考古发掘总配合东谈主为王光尧。天后宫名胜发掘领队为丁雨,履行领队为金银珠、孙晨瑜,参与发掘的有丁雨、金银珠、孙晨瑜、焦继刚,插足整理的有丁雨、孙晨瑜、焦继刚、陈天民、徐小娇、李念念函、范润瑾、李博含、郭笑辰。遗迹照相为孙晨瑜、焦继刚,遗物照相为郭笑辰,绘制为孙晨瑜、焦继刚、李念念函、范润瑾、李博含、梁源、陈豪。本次考古责任得到了景德镇市委、 市政府的苟且救助,得到了黄嘉诚、李云河、钱国祥、余雯晶、高宪平及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翻新中心陶瓷风气博物馆的苟且匡助,谨致谢意。
[1] 江华《景德镇市文物志》,第 89 页,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北京长青藤印务有限公司,2007 年。
[2]井口被石块袒护,无测量口径条款;袒护井的长方形石块长 0.88、宽0.63、高 0.35 米,其西侧有斑纹,斑纹漫漶不清,应亦为古代遗物,具体年代、性质不解。柱础平面呈方形,顶面边长 0.38、础身最宽处边长 0.52、底面边长 0.46、高 0.36 米,上有缠枝花草纹饰,斑纹较密,臆测为清代遗物。天后宫正殿的北壁、南壁,壁厚为 0.43 米,两壁有拱门相对。以北壁为例,现有地表高度 7.5 米,拱门高2.47、宽 0.96 米。正殿台阶位置地表部分应为现代重修, 其一侧排水谈高傲下压古代砖砌基础,合座结构不解。
[3] 王永健《追随“海丝”陶瓷营业而来的妈祖信仰移植》,《莆田学院学报》2017 年第 3 期。文中所提天后宫数据源自对陈锦章的访谈。东谈主的挂念时时不太可能对建筑数据有如斯精准、系统的印象。在印证现场情况之后,臆测这些数据很可能起原于访谈内容中说起的 20 世纪 80 年代天后宫探望联系文献材料。惜考古责任伸开时期搜寻未果,未能复核原文献。
[4] 在初步绘制出还原图之后,核实了正殿北墙外廊谈和几处毁灭危房。廊谈、外侧毁灭危房底部墙体均以旧石材铺就,臆测后来期空间结构的更正亦在天后宫原有布局框架之下。南侧因现代私房叠压密集,未能充分实测,但从航拍情况来看与北侧情况较为对称。臆测其基本样式框架尚存。
[5]在此还原图中,实线左证相对较多,虚线左证相对单薄,臆测因素较大。天后宫第一进院落中、戏台正对的中段建筑性质待定,据《景德镇市文物志》,“历史上的天后宫,中轴线上有牌坊、甬谈、戏台、院落、酒楼、享堂、正殿及后宅,两侧另有配房、陪屋等附庸建筑”;据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白光华追忆,周路口派出所老楼为天后宫中段建筑改建。联结这些情况,周路口派出所老楼可能由酒楼或享堂(议事厅)更正而来,图中暂标记为享堂。另外,图中 A 点为当地连络者指认的一处漫漶界碑,这或可为天后宫前后规模提供另一种可能, 但亦弗成摒除天后宫前后 66 米主体建筑外尚有附庸建筑的可能性。参见江华《景德镇市文物志》,第 89 页,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北京长青藤印务有限公司,2007 年;白光华《景德镇天后宫联系问题小考》,未刊稿。
[6]天后宫经过屡次重修,建筑历代重迭,发掘中常见晚期建筑不竭沿用早期建筑局部结构的情况。此处对各期房屋遗存结构的先容,以修建时段为准;关于沿用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赐与证实。
[7]F5 柱础下叠压“中华民国”字样铜钱,部分大地以水泥铺就,垫层出土瓷片年代下限为 1949 年,修整年代应为 20 世纪早期,瞩目情况另见后续评释。
[8] 本期面庞与西沙盘石屿 1 号千里船、平潭牛屎礁千里船尤为附进,陈冲据编年器判断此两处千里船出水遗物年代为明正德至嘉靖初, 本处采信该结论。参见陈冲 《千里船所见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瓷》,《考古与文物》2017 年第 2 期。
[9]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江西景德镇不雅音阁明代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09 年第 12 期。
[10]Sten Sjostrand & Sharipah Lok Lok bt. Syed Idrus,The Wanli Shipwreck and Its Ceramic Cargo,Department of Museums Malaysia,2007.
[11]景德镇市陶瓷考古连络所等《江西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窑址明清遗存发掘简报》,《文物》2020 年第 11 期。
[12]此匾早年应尚完好,其完好相片被收录于多部论著中。图三六即引自冯林华等编 《千年窑火———景德镇陶瓷历史图片集》, 第 349 页,中国文史出书社,2004 年。
[13]“新造祖殿”拓片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翻新中心陶瓷风气博物馆提供。
[14]“天妃”至清康雍时期方升格为“天后”,故此前该建筑或应名为“天妃宫”(福建会馆),参见钱宁等《清代封爵琉球与赐封妈祖关系探究》,《福州大学学报》(玄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 期。
[15][法]杜赫德编、郑德弟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Ⅱ》, 第 89 页, 大象出书社,2001 年。
[16]都门博物馆《都门博物馆藏瓷选》,第 162、163 页,图版 165,文物出书社,1991 年;李一平《景德明清御窑厂图像与都门博物馆藏 “青花御窑厂图圆桌面”的年代》,《文物》2003 年第 11 期。
•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
起原: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裁剪:胡淑媛足球能看水位的app
发布于:北京市